一年关店近千家,百果园的高端逻辑还能走多久?丨股权律师

2025-08-14

最近,水果连锁巨头百果园的董事长余惠勇,因为一句话冲上了热搜。“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,我们在教育消费者变成熟。”话音刚落,百果园股价盘中一度跌8%。


很多人没去深究上下文,只记住了这句话。于是,舆论迅速分成两派:

一派觉得百果园傲慢,“卖水果的还要教育我”;

另一派觉得百果园有骨气,坚持品质,不随波逐流。


可不论站在哪一边,这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些值得所有企业经营者反思的问题。

图片


图片

为什么这句话会引发争议?


我们先问一个问题:什么叫“迎合”,什么叫“教育”?


在余惠勇的语境里,迎合可能意味着“为了迎合市场而降低品质”,而教育则是“让消费者了解什么才是好水果,让他们有知情权”。


这在逻辑上没毛病,可换到消费者的角度,听到“教育”两个字,很容易脑补出这样的画面:一个居高临下的老板告诉你——“你不懂,我懂,所以我来教你。”


在信息高度透明、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这种“上对下”的表达方式,哪怕初衷再好,也极容易被理解成傲慢甚至冒犯。社交媒体上的反应会被放大,情绪比事实传播得更快,一句话就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暴。


这件事给企业的第一个启示是:顾客不是要被教育的学生,而是要被尊重的伙伴语言的姿态,往往决定了品牌被感知的温度。哪怕理念再高尚,也得让人听得舒服。

图片


图片

好水果,凭什么贵?


百果园的商业逻辑很清晰:好水果产量低、成本高,种植过程要坚持标准,不用化肥催熟,自然贵。


但问题是,大多数顾客并没有能力,也没耐心去鉴别这些细节。你觉得你的阳光玫瑰香气浓郁、果粒饱满、酸甜平衡,顾客可能觉得:“味道和我在生鲜电商买的差不多,价格却贵一倍。”


这就是高端产品的第一个难题——如果顾客感知不到差异,溢价就站不住。


所以,高端的第一步,是让顾客“一口吃出不同”;第二步,是讲出一个让顾客心甘情愿多付钱的故事。


星巴克的咖啡豆不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,但它的故事是全世界最会讲的。你喝的不是单纯的咖啡,而是一个社交场景、一种生活方式。百果园也需要这样的故事,来让顾客理解它的贵是有道理的。

图片

图片

定位模糊,比定位错误更危险


百果园的另一个挑战是:定位不够坚定。它既想卖高端水果,也想吸引平价客户。结果呢?


高端客户嫌你不够极致,大众客户嫌你太贵。


商业史上,中间地带是最危险的地方。苹果不会去做千元机,海底捞不会主打15元自助餐。当你既想要高端市场的溢价,又想分一杯大众市场的份额,往往就会“哪边都不讨好”。


定位不是为了取悦所有人,而是为了死守一片主战场。选对了,就要咬牙守下去。

图片


图片

加盟模式的利弊


高端水果的核心竞争力,绕不开两个字——品质。但品质不是在仓库里决定的,而是在终端门店里被顾客感知的。


直营模式下,价格、陈列、服务可以高度统一;一旦走加盟,管理难度就会指数级上升。


门店选址,得帮加盟商找到“黄金铺位”;新店开业,培训要到位;低效门店,要果断关停;加盟商的资质、进货渠道、价格体系,都要持续审查;配货送货,要稳定、及时、不出错。


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会直接传导到顾客体验上。


高端品牌最怕的,就是体验不一致。顾客走进不同门店,买到的水果品质不一样,感受一次糟糕体验,就会对整个品牌打上问号。


加盟像一台放大器,能放大你的扩张速度,也能放大你的漏洞。管控不到位,加盟就不是帮你扩张,而是在帮你透支品牌。

图片


图片

数据背后的信号


再看数据,去年百果园的成绩单不算好看:收入下滑9.8%,毛利率从11.5%跌到7.4%,一年关了将近一千家店。


这不是淡旺季的短期波动,而更像是经营模式和市场趋势错了位。整个水果行业的价格在走低——电商、社区团购、物流效率提升,都在压低价格。就连榴莲、车厘子这样的高端水果,也变得越来越亲民。


在这样的环境里,坚持高端必须有护城河:要么是别人买不到的独家品种,要么是挑不出毛病的口碑,要么是别人拿不到的供应链。少了任何一条,价格优势都会被侵蚀。

图片


图片

百果园的问题,不是贵,而是贵得不让人心甘情愿。


顾客花钱买高价水果,不只是为了吃到水果本身,更是为了感受到价值。这种价值,来自味觉的惊喜,也来自情绪的满足。


姿态得先变过来,别想着去“教育顾客”,而是和顾客一起去探索、去发现好水果的标准。差异感要足够明显,让人一口就知道这钱花得值。价格背后,要有故事、有情绪价值、有生活方式的支撑,让顾客觉得买的是一种体验,而不只是水果。


你在顾客心里,是“最懂水果的人”,还是“最会卖水果的人”?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。如今的顾客,想要的是被尊重、被打动、被关心,而不是被教训。


毕竟,生意的终极目标,不是让顾客懂你多厉害,而是让他们真心喜欢你。
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