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总是一家酒店的创始人,跟我聊起他的大厨时眉头紧锁:“这大厨人是不错,就是心不定,最近老说别家给他开高价,要走。”
“那你打算怎么办?”我问。
“我也不能跟着无底线加薪吧,他又不是合伙人。”
我笑了笑:“那你为什么不让他真成合伙人呢?”
是的,大厨不是唯一一个你担心“要走”的人。你公司的核心销售、技术骨干、产品经理,甚至你亲自带出来的业务老大,他们只要能力强、手里有资源、有人脉,迟早都可能会被人高薪挖走。
一个公司最大的风险,不是现金流断了,也不是竞争对手来了,而是——你的人心散了。
怎么把人心拢回来?
一句话,股权激励。
股权激励,不是分钱,是“留心”
很多老板一听股权激励,第一反应就是:“我凭什么给股份?他们是打工的,我是出资的。”
但你有没有想过:一个人在拼命工作的时候,图的真的只是工资吗?
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制造业企业,年终奖给得特别狠,销售冠军直接开奔驰。可这家公司的人才流动依然非常大,连部门主管都说:“奖金再高,也改变不了我只是个员工的事实。”
所以,股权激励的真正目的是——让他不再只是个员工。
不是分钱,而是分未来。 不是给人股份,而是让人认同愿景。
华为、海底捞、胖东来……这些公司的核心团队,哪个不是“全员持股”? 不是他们一开始就有钱做激励,而是他们一开始就明白一件事: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,一群人不拼也拼不过一群人拼命干。
股权激励不是随便送股份,你得用对方法
那问题来了:怎么激励,又不会引火烧身?
传统股权激励有三种做法:
直接持股:员工成了股东,有查账权、投票权,离职还得高价回购……说白了,员工拿着股权,老板反倒成了“弱势方”。
代持持股:表面上你替员工持股,实则风险巨大。一纸代持协议,一旦出问题,员工就可能一无所有,公司也可能陷入扯皮泥潭。
间接持股(主流做法):在公司和员工之间设一个“平台”持股,既保住了控制权,又实现了激励效果。
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聊的——信托持股平台。
什么是信托持股?为什么它是最优解?
简单说,信托持股的架构是这样的:
员工不直接持有公司股权,而是成为信托的受益人;
信托通过一个有限合伙企业,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;
公司核心人员“共享红利、无权干政”,老板该控制的还控制,员工该拿的也不会少。
它的好处有三个维度:
安全性:员工不能乱查账、不能左右表决、不能裹挟公司;
灵活性:员工离职可直接清退,无需工商变更,管理成本低;
隐私性:受益人不会出现在公开系统,防止同行“查人挖人”。
这背后,信托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型合伙,把“权利”与“收益”分开,让每个人都明白:你是利益共同体,但你不是控制人。
哪些公司适合做?
不是每家公司都适合做员工股权激励,更不是每家公司都适合上来就做信托。
你得先问自己这3个问题:
商业模式是否跑通?有稳定现金流、明确成长路径,才值得激励未来。
员工是否信任你?信任,是一切激励机制能落地的根基。
你选的真的是“核心”?不是每个员工都该激励,激励错了,只会平添风险。
激励,不是为了“讨好”员工,而是为了和最值得的人并肩走得更远。
很多企业走不远,不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,而是因为人才留不住,心也拢不齐。
如果你还靠年终奖在维持人心,那不叫“激励”,那叫“续命”。
如果你想真正让优秀的人留下来,拼命干、用心干、长久干——你得给他们一个不仅仅是“职位”的未来,而是“命运绑定”的未来。
我是李婷婷律师,今年我建立了一个老板们都在的股权私享会。
我每天会把最新的股权实战案例和解决方案分享到群里。
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,有缘咱们群里见~
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作者
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