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业务领域
兰迪智库
前沿资讯
关于我们
联系我们
文章详情
副标题
兰迪律师通过调解帮助客户在三个月内追回428万合同纠纷账款
2025-03-10
在企业经营过程中,合同纠纷几乎是每位企业主都可能面临的难题。无论是股权转让、合作协议,还是采购合同,合同纠纷的发生往往会让企业陷入困境,甚至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。今天,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,带您了解如何通过专业法律服务,帮助企业在合同纠纷中化险为夷,挽回损失。
案件背景
2022年,一家民办医院企业主(以下简称:申请人)与投资人(以下简称:被申请人)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,约定以1400万元的价格转让一家民办医院的全部股权。对于申请人来说,这笔交易不仅是企业转型的重要一步,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资金来源。然而,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。
协议签订后,被申请人仅支付了部分款项,剩余款项却迟迟未付。
两年来,申请人多次通过电话、邮件、书面催告等方式催促付款,但对方总是以“资金周转困难”为由推脱。
期间,申请人甚至尝试通过熟人协调,但依然无果。企业的现金流因此受到严重影响,员工薪资发放困难,新项目投资计划被迫搁置,企业经营陷入困境。
无奈之下,申请人决定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最终找到我们律所,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。
从案件梳理到调解谈判的全流程服务
接到委托后,我们迅速组建了由合同纠纷和仲裁领域资深律师组成的专项团队,展开了以下工作:
1、案件梳理
在接手案件的第一时间,我们对申请人提供的合同、付款记录、催款函件等材料进行了全面审查,发现以下关键问题:
合同中虽然约定了付款期限和违约责任,但未明确分期付款的担保措施,导致对方有拖延付款的空间;
申请人的催款记录虽然完整,但缺乏经过公证的证据,法律效力较弱;
被申请人的资金状况和资产线索尚不明确,无法判断其履约能力。
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迅速补充了证据链,包括对催款记录进行公证、调取对方的工商信息和资产线索,为后续仲裁程序奠定了基础。
2、仲裁程序
我们向乌鲁木齐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,要求对方支付剩余股权转让款、违约金及律师费用。在2024年8月14日的庭审中,我们围绕合同条款、付款记录和对方的违约行为进行了充分辩论,成功说服仲裁庭支持我方申请人的主张。
3、
调解谈判:灵活施压,达成和解
在仲裁程序进行的同时,我们主动与对方展开调解谈判。为了促使对方尽快履约,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:
心理施压
:通过申请财产保全,冻结对方部分关联账户,迫使其正视问题;
量化损失
:向对方出示详细的资金占用成本测算报告,明确拖延付款将导致更高的违约成本;
灵活方案
:提出分期付款的解决方案,降低对方的履约压力,同时设置严格的违约条款,确保我方申请人的权益。
经过多轮谈判,双方最终于2024年9月12日达成调解协议:对方同意支付428万元,其中包括剩余股权转让款、律师费及仲裁费,款项分两期支付,并明确若未按时支付,我方申请人有权申请强制执行并要求支付违约金。
从“无计可施”到“快速回款”
对于申请人来说,这场纠纷的解决不仅仅是追回了428万元,更是解决了以下几个核心难题:
资金回笼难题
两年的拖欠让企业的现金流几近枯竭,而通过调解协议的达成,申请人不仅拿回了本金,还弥补了部分资金占用期间的损失。
时间成本问题
如果选择诉讼,案件可能需要耗时数年,而通过仲裁和调解的结合,仅用不到3个月就达成了和解协议,大大缩短了维权周期。
执行难题
调解协议明确了分期付款的具体安排,并设置了违约触发条款,一旦对方未按时履约,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,避免了后续执行难的问题。
通过本案,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在合同纠纷中常陷入三大困境:
合同条款“漏洞百出”,
合同看似签得正式,却缺乏担保条款、违约责任不明确,如同“没有锁的门”,让对方有机可乘。一位客户曾自嘲:“合同里写着‘违约要担责’,但怎么担责?全靠对方良心。”
催款变成“持久战”,
企业主自行催款效率极低,电话打了上百通,函件发了几十封,耗时数月却收效甚微,甚至因证据不足反被质疑。
法律程序“藏着不用”,
许多企业主误以为诉讼/仲裁就是撕破脸,宁可私下拉扯数年,也不愿启动法律程序,最终错过最佳追款时机。
这些问题的本质,是企业对法律工具的认知偏差——专业手段不是“伤和气”,而是用规则守住底线,让商业合作更高效体面。
最后,我们想说:
合同纠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缺乏专业的应对手段
。通过本案,我们希望传递一个信息:当企业遇到类似问题时,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不仅可以快速解决问题,还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。
合同签的再厚,不如关键条款写对一条
需要帮忙看合同/制定方案?➔扫码咨询
领取 《创业者必懂的36个法律锦囊》
分享
写评论...
发表评论
提交